首页 > 职能机构 > 教辅机构 > 图书档案馆 > 信息推送 > 阅读指导

杨玉圣:大学里怎么读书 (2013第一期《阅读指导》)

发布时间:2014-11-20 来源:图书馆

前几天是儿子杨肯20周岁的生日。20岁,的确是一个金光灿灿的年龄,也是青春岁月的标志性年份。如果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20岁大概是大二的样子。大二学生,已经过了大一的新奇、激动与幼稚,应该已经从青涩的中学生转型为焕然一新的大学生了。

好的大学(我这里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既有综合性的图书馆,又有专业性的图书馆,单此“书的海洋”,就足可以让任何一名年轻上进的学子慨叹:“学海无涯,书海无边。”此外,还有名家云集的学术讲座、广泛的海内外学术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乃至无话不谈的“宿舍夜话”,等等。

北大名教授陈平元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读书的“风景”》,其中,有一篇广为流传的关于读书的演讲,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值得每一位读书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反复品味。

我自己也曾经在北京林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做过类似的关于大学生读书的讲座,强调“博览群书”、“读书无禁区”( 李洪林 先生语);大学生得读书,就像工人得做工、农民得种地、歌星得唱歌、演员得演戏、教师得教书、官员得开会一样,天经地义。

读大学,读什么书·作为学生,当然首先得读专业书,但这绝不意味着满足于仅仅读教材。教材,读其中一本有代表性的,也就够了,因为目前的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东拼西凑之作,乏善可陈。

读什么·读本专业的名家名著,读原版的名著,特别是非专业的跨学科的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初读,也许味同嚼蜡;读不懂,没有关系,因为有些经典注定是让大多数人读不懂的。从囫囵吞枣到一知半解,从不懂到读懂,乃至读透,乃是一个循环往复、甘苦与共、苦尽甘来的复杂过程,一言难尽。

读书,除了汲取知识、学养,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再去读书,用比较的视角,用批判性的思维,尝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研究性地读书。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养成一种学术的判断力,从而才有可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进而推陈出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内化为修养,而且还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为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余英时 教授语),奠定扎扎实实的理论、学术和知识上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