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设置 > 现代装备制造学院 > 工作动态 > 部门动态

工作动态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毕业生就业水平

         2010年4月6日,福建省桥隧工程有限公司人事部郭部长第三次来电,心情急切的她再一次委托学院就业处的老师为其公司推荐5名公路与桥梁专业的毕业生去公司工作,并且特别提出想要路桥系“秋去春回”班的毕业生。郭部长是“老客户”,每年都要来学院挑选毕业生。用她的话说就是湖南交通职院的学生“上得去、下得来、吃得苦、品德好、技能强”。类似福建桥隧公司这样的用人单位还有很多。为什么我院的毕业生如此走俏?这要得益于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近三年来,我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模式。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是我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南方“春夏多雨,秋冬干燥,企业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秋季”的特点所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校完成跨职业学习领域和职业基础学习领域内容,第二学年上学期到施工单位先由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然后进行定岗实习,从事道路及桥梁的施工测量和工程材料试验等工作,培养其现场测量及材料试验的操作能力。第二学年下学期返校系统学习职业学习领域内容,初步掌握了道路桥梁现场施工程序、知识后,第三学年上学期到施工现场,在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践按图施工,经过一个秋天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独立处理现场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第三学年下学期,学生再返校完成职业拓展领域的内容学习。
      三年的实践证明,“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非常成功。学生第二学年上学期(秋)去工地,既能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能及早的熟悉企业环境,了解企业需求,同时感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开路先锋”和“铺路石子”精神;第二学年下学期(春)回后,巩固第一学年知识,学习新的专业领域知识;第三学年上学期 (秋)再去施工现场,实地进行专业技能操作,顶岗实习;第三学年下学期 (春)再回学校,系统总结回顾所学知识、技能,完成毕业论文,尔后去顶岗实习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就业。这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毕业生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首届 “秋去春回”班学生还有两个月才毕业,就已有30多家企业慕名前来招聘,所有毕业生都已预定或意向签约,成了企业的抢手货。2009年6月,“秋去春回”班学生在湖南省测绘学会举办的“湖南省拓普康杯大学生测绘实践创新技能竞赛”中,力挫多所省内本科院校选手,获得团体一等奖;2009年10月22日,由该班学生组成的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在“南方杯”全国交通高职高专院校工程测量技能竞赛中力挫群雄,又一次夺得唯一的一个团体一等奖。
      来自广东汕头的学生张泽辉,是路桥工程系学生会主席,中共预备党员,省、部级大学生测量比赛主力队员,“南方杯”2009年全国交通高职高专院校工程测量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第一次定岗实习是2008年7月6日至2009年1月20日,他被安排在广东云浮进行6个月的地形测量定岗实习。这次实习主要工作是在武平县县城进行地形测绘工作,包括控制网的建立以及地形数据的外业采集,前期主要是用全站仪、水准仪外业测量以及建立GPS控制网,后期是内业工作,利用测绘软件整理地形图,同时进行巡图补测。张泽辉同学从外业到内业、从全站仪到水准仪,每一个任务、每一种仪器都是认认真真的完成、仔仔细细的操作。按一天操作50次仪器、读100个数据计算,6个月总计进行了9000次操作,记录和处理了18000个数据。第二次顶岗实习是从2009年7月8日开始,期限为6个月,张泽辉同学被安排在永蓝高速从事道路桥梁施工放样。由于有了第一轮的现场测量经验,第二次顶岗实习上手更快,尽管这次施工放样精度更高、难道更大,但他来到工地不到一个月,就成了测量负责人,还与工地技术人员一起处理了一起隧道施工中的“沉沙”事故。他还在实习时,就被多家企业争相预定。该班廖林同学第一次的定岗实习是在福建龙岩武平从事施工工作,对全站仪到水准仪外业测量以及建立JPS控制网等能很快上手,由于有了第一次企业实践的经历和感悟,回校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去年下半年该同学到岳阳路桥基建总公司道贺高速第二合同段顶岗实习时,遇到断桩的问题,在讨论解决方案的会议上,他根据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要注意接头处的平整和干净等建议,项目负责人采用了他的意见,并与其达成了就业意向。
      宝剑锋从磨沥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毕业生就业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和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结果。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改革课程体系。根据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特点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了“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实施“双证融通”。学院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时必须取得一门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学生中级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到了100%,高级证书获取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了35%。三是提升教师岗位能力。学院实施了“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教师赴海外、百名技师进课堂”项目。仅2009年暑假,学院就组织了233名中青年教师分成76个项目组,带着知识、带着任务奔赴72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践锻炼。教师们走下讲台,走进企业,或野外作业,或车间操作,实现了由“先生、教授”向“学生、技师”身份角色的转换,培养了一支 “既拿教鞭,又拿扳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搞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倡导“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按照教育部“三到位”和“四化”要求,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建立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架构起“组织、队伍、课程、网络、活动、保障”“六位一体”运行模式,对就业工作进行了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 连续三届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特别是2009年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严重冲击,2009届毕业生3033人,学院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平均每人可以获得近3次的就业机会,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2%。同年11月,学院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今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5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宣传单位。

2010

04/06

来源:工业自动化系

【 字体: